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
首页 简章 学院 专业 报考指南 常见问题 网上报名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 > 招生简章 > 正文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4000498986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_招生简章_招生专业_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网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法治新闻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费:2.20万

学制:2年

方式: 周末班网络班集中班

地点: 北京
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法治新闻方向)在职研究生,学制2年,学费22000元。利用网络、集中与周末授课,大专及以上学历可以就读,本科有学位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中国政法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4年为落实“部校共建”,与光明日报社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设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新闻学专业设有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传播学专业设有政治传播、传媒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商业传播等研究方向。学院还拥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法治新闻、网络与传媒法务方向。学院拥有政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十所新闻院校之一,是国内从事法治新闻、政治传播、网络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法研究的学术重镇。

  学院下设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研究所,一个新媒体实验室,另设有六个非在编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传播法研究中心、法治传播研究中心、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民意研究中心。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学院另有兼职教授38人。

  学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特色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依托法大优势资源,走特色办院、复合育人之路,是国内最早培养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传媒法务和政治传播等复合型专家型人才的高校。

  学院实行产学协同、联合培养模式,辅以专业导师和业界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起实现双导师全覆盖。2013年联合人民网、法制日报社、检察日报社、人民法院报社、人民公安报社、民主与法制社、文艺报等主流媒体成立我国首家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校媒协同培养机制,2017年在今日头条、北京时间、中国网、拓尔思等新媒体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一、专业及方向

  1、专业名称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0552)

  2、研究方向

  法治新闻


二、项目性质

  同等学力研修班在性质上属非学历教育,完成课程学习者可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研修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三、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
必修课程 学位公共课政治理论5437学分
基础外国语724
学位基础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54314学分
新闻理论研究362
传播理论研究543
中外新闻传播史362
新媒体理论与实务362
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研究362
法治新闻方向案件报道实务362不少于15学分
法治新闻理论与实务362
法治新闻采访与写作362
新闻伦理实务研究36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362
新闻摄影与电视摄像362
新闻评论与特稿写作362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362
网络音视频制作362
数据可视化与数据分析362
政务新媒体运营362
政治传播研究362
传播心理学362
传播社会学362
政府公共传播实务362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362
舆论研究与舆情分析362
网络与媒体法务方向
法学理论362
民法总论362
民事诉讼法362
知识产权法362
合同法实务362
传播法学362
互联网法律专题362
媒体侵权法专题362
公司法与股权设计专题362
广电法专题研究362
广告法实务研究362
文化产业和娱乐法研究362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法362
版权法律实务362
传媒法模拟法庭362
合计




36


四、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北京班周末面授,全国班采用集中课堂面授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

  2、考试方式:由学校组织考试或考核,形式可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采取学分制,修满学分,准予结业。


五、报名条件及报名材料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进步,品德优良,作风正派,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

  2、招生对象: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单位从事法治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在各类传统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实务的编辑记者和其他媒体从业人员;或有志于提高在党政机关、政法宣传、政法舆情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传播、政治传播、危机应对、新闻发布、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能力的人员。

  3、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大专毕业生不能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4、报名材料:报名表、身份证、最高学历和学位证复印件各1份,1寸和2寸近期免冠蓝底照片各2张。


六、收费标准

  培训费一:每名培训费22000元,学员必须在入学前一次性交清,该部分培训费全部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财务处账户,由学校财务处出具正式发票。

  培训费二:14000元/人,该部分费用全部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财务处账户,由学校财务处出具正式发票。(只对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收取,并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进行缴纳)


七、申请硕士学位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已获学士学位并工作三年以上,或已获硕士、博士学位。

  2、申请人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的公开出版物发表过科研成果。

  3、通过中国政法大学组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课程考试。

  4、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考试。

  5、资格审查合格后,申请人必须在五年内(资审通过之日起算)通过上述学位课考试与国家统考。


八、颁发证书与学位申请

  1、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者,经学校考核合格后,颁发“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研修班证书”(证书加盖学校钢印、校印、校长印)。

  2、符合本简章第七条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中国政法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九、学费汇款方式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北京昌平支行

  户名:中国政法大学

  帐号:346 756 007 485

  (附言:汇款时请注明“学生姓名+报读专业+班级编号1013”)

  ★ 注:将汇款凭证底单电子版回传至该邮箱以便财务核查,学籍档案办理完毕后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联系我们

联系老师:梁老师郭老师

咨询电话:1803135012518611851496

咨询微信:

梁老师微信二维码梁老师

郭老师微信二维码郭老师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_招生简章_招生专业_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网 在线报名

上一篇: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网络与传媒法务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下一篇: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传播法与传播伦理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热门简章

MORE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法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学(民商法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网络与传媒法务方向)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法商管理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报考指南

MORE

2024年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2025年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参加全国统考报名的通知

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目录

2025年报读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学费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条件及报名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31350125

18611851496

  • 报名地址:中国政法大学校内
  • 联系老师:梁老师 / 郭老师
北京地区河北地区上海地区江苏地区福建地区湖北地区

热门专业

MORE
金融学法学心理学会计学民商法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国际贸易学应用心理学

热门学院

MORE
法学院培训学院国际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网络教育学院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最新文章

MORE

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目录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2025年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参加全国统考报名的通知

2025年报读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学费

在职读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好毕业吗?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条件及报名方式

热门文章

MORE

2024年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2025年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参加全国统考报名的通知

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目录

2025年报读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学费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难吗?

中国政法大学

京ICP备10201007号-2 Copyright © 2010-2025 北京大成卓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数字文化产业园A座3层381  电话:010-82815513

返回顶部
  • 在职研究生咨询

    咨询

  • 在职研究生微信

    微信

    在职研究生咨询梁老师

    梁老师

    在职研究生咨询郭老师

    郭老师

  • 在职研究生电话咨询

    电话

    在职研究生电话咨询
    7×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
    40004-98986
  • 返回顶部

    top